回顾

探索宇宙之秘 勇攀诺奖之峰——“2012天文奥林匹克”系列讲座首讲

发布时间:2012-07-02
6月16日下午,“科学讲坛”第101期讲座在中国科技馆一层报告厅举行,作为“2012天文奥林匹克”系列讲座首场讲座,邀请到天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陆埮院士作题为“探索宇宙与诺贝尔”的报告,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周德进局长担任主持人。来自社会各界的近200名听众现场聆听了陆院士的报告。 
陆埮院士于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任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曾任南京大学天文系教授,长期从事高能天体物理的科研和教学工作。陆院士在“伽玛暴”余辉刚发现不久就研究了其星风环境和致密介质环境,有力地支持了“伽玛暴”起源于大质量恒星塌缩的观点,并提出了“伽玛暴”余辉动力学演化的统一模型。他最早发现夸克非轻子弱过程对奇异星的径向振荡有非常强的阻尼效应,并对脉冲星辐射提出了“代参数”的新概念。陆埮院士在1996年荣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03年荣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4年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对于人类来说,浩瀚的宇宙中蕴含着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究竟有多少谜团等待着科学家去探索和发现……”在天体物理学家陆埮院士的带领下,现场听众借助“科学讲坛”这一平台开始了一场探索宇宙的“科技之旅”。 
在讲座开始,陆院士首先借助图片向大家介绍了天文学所研究的范畴,小到大家耳熟能详的星星、月亮,大到宇宙中的星系、暗物质等,都属于天文学研究的对象。以大家最为熟悉的银河系为例,借助专业研究设备,我们能对其进行更深入的观察和研究。事实上,宇宙中存在着很多的星系,每一个星系的内部都蕴含着上亿颗恒星,而银河系只相当于宇宙中一个很小的分子。我们都知道宇宙诞生于高温高密的状态,而膨胀使得宇宙在不断的进行着演化,从高温、高密到降温、降密,宇宙经历了各个演化阶段。通过对这一过程的观测,科学家可以明确计算出每时每刻宇宙物态的变化、各种物理过程的发生以及所引起的各种观测特征。接下来,陆院士就暗物质、暗能量等问题向在场听众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在对宇宙进行的不断研究和探索中,科学家将天文与物理学相结合,在诺贝尔物理学奖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陆院士通过我们身边的事例向大家打了个比方,当我们把电视机的频道调错时,屏幕上会出现雪花状的图像,事实上,电视机上这些乱七八糟信号中有1%就是宇宙留下来的干扰信号,是宇宙38万岁的典型体现。就好像我们通过考古去推算文物的年龄一样,1978年,两位科学家通过电视机上的“雪花”对宇宙这1%的干扰进行研究,对宇宙38万岁的状态进行了科学证明,从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自1967年到2011年,共有18位科学家在恒星能源、微波背景辐射发现、宇宙加速膨胀发现等方面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在讲座互动环节中,很多小听众向陆院士请教了自己关心的天文问题,陆院士都一一给予了耐心细致的解答。   千百年来,人类对于宇宙的探索远远没有终止,胡锦涛总书记在2012年6月11日的两院院士大会开幕式上曾指出:“……量子世界的调控,暗物质、暗能量的探测,生命现象系统整体的认知,都有可能引发科学知识体系的结构性变革。”陆院士希望在场的青少年能牢记胡总书记的讲话,广泛学习天文知识,通过自己的能力去发现和探索宇宙中更多的未知领域!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