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
推荐
活动
视频
文章
图书
专题
首页
关于
关于我们
“千名院士·千场科普”倡议书
联系方式
推荐
活动
视频
文章
图书
“科学与未来”院士科普图书
“科学走近公众”院士科普图书
大家读书
专题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文章
文章
野外科考,寻找亿万年前的生命(弘扬科学家精神)
多年后,徐星仍清晰地记得1997年发生在辽宁省北票市的一晚。那天,关于恐龙化石的野外发掘工作结束了,一个当地人告诉徐星和同事,愿意捐献一件化石标本。来到这位捐赠者的住处,徐星看见了一些堆在房屋一角的破碎化石。当看到其中一块化石上隐约露出的羽...
2023年,徐星在内蒙古自治区巴音满都呼嘎查挖掘恐龙化石。臧海龙摄人物小传徐星,1969年生,新疆伊犁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主要从事中生代爬行动物化石及地层学研究,曾获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国家...
薛其坤院士:超导:让电流“零阻力”奔跑的奇迹
从点亮灯泡到驱动高铁,电流的顺畅流动是社会生活的命脉。然而,铜、铝等传统导电材料总伴随着能量损耗,就像水管中的水流遭遇摩擦阻力。有没有一种材料能让电流“零阻力”奔跑? 答案是超导材料——这个凝聚人类百年智慧的科学奇迹,正在重塑能源与科技的...
2025年5月10日,人民日报在06版开设了“瞰前沿·@科学家”栏目,栏目首期邀请了我校薛其坤校长撰写文章《超导:让电流“零阻力”奔跑的奇迹》,科普超导的原理与应用。原文转载如下:《人民日报》( 2025年5月10日 06 版)网友:最近看到一则新闻:国际热...
杨玉良:推进科学普及工作 培养高科学素养人才丨纪念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70周年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科技人才的培养在建设科技强国的进程中是基础和重要支撑。作为科技“国家队”,中国科学院学部如何践行“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教育怎样支撑“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如何以科学精神...
编者按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科技人才的培养在建设科技强国的进程中是基础和重要支撑。作为科技“国家队”,中国科学院学部如何践行“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教育怎样支撑“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如何以科...
中国科学院学部;70周年;科技创新;科学普及;科学素养;科技人才
“探月院士”欧阳自远:和月亮“对话”的逐梦人
向星辰大海迈进,中国人的脚步从未停歇!在第十个“中国航天日”到来之际,中国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做客人民网《初心》栏目,娓娓道来他与月亮长达半个世纪的“对话”。
北京时间4月24日,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陈冬、陈中瑞、王杰3名航天员向太空出征。向星辰大海迈进,中国人的脚步从未停歇!在第十个“中国航天日”到来之际,中国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做客人民网《初心》栏目,娓娓道来他与月亮长达半个...
航天;探月
底青云:续接“两弹一星”精神火炬 绘制天空大地创新诗篇
“两弹一星”精神的核心,是对国家的无限忠诚和无私奉献。“两弹一星”元勋们的往事,像一部无声史诗,讲述了老一辈科学家如何在资源匮乏、技术封锁的环境下,凭借坚定信念和卓越智慧,为国家安全筑起一道坚实的屏障。
1958年,中国科学院派出以赵九章(右一)为团长的“高空大气物理代表团”,对苏联进行考察访问。刘洪供图每一次走进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参观,都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和思想的升华。墙上的老照片、展柜中的老物件,无不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我仿佛...
“两弹一星”精神
杨澄中院士: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澄中为我国核物理开拓者,留英归国后主持研制首台质子静电加速器,扎根兰州30载创建西北核基地,主导建成重离子加速器,推动核科研跻身国际前沿,鞠躬尽瘁奉献终身。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杨澄中是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原子核科学事业的开拓者之一。这位西北核物理研究基地的拓荒者如同沙漠中的一棵胡杨,默默扎根兰州30年,为中国近代物理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杨澄中归来为国家所...
兰州重离子加速器;核物理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查看更多
热点推荐
1.
吴良镛院士:我的求索之路
2.
欧阳自远院士:月球已经“死亡”,我们为什么还要探月?
3.
杨学明院士:胆子大一点,敢于去做!
4.
郭光灿院士:孤身化缘“焐热”量子科研“冷板凳”
5.
张福锁院士:“广袤的田野,就是我们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