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摸透台风的行踪(瞰前沿)
2025年第4号台风“丹娜丝”的行进路径受到很多关注。它一度直扑我国台湾,在浙江近海陡然转向西进,让沿海城市严阵以待。这种路径突变,恰是台风令人捉摸不透的写照。本期我们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校长谈哲敏等专家,解析台风为何会走“迷踪”,科...
图①:今年第4号台风“丹娜丝”未来72小时路径概率预报图,2025年7月6日17时—9日17时(北京时)。图②:台风“丹娜丝”4B静止卫星可见光云图,2025年7月6日17时(北京时)。图③:为推进临空环境台风探测,科研人员在架设无线数据接收天线。北京理工大学...
-
【人民日报】徐星院士:不断探索生命的奇迹
古生物学研究仍在不断推进,新的化石发现、新的技术应用都在为解开生命演化的谜题持续提供线索
古生物学研究仍在不断推进,新的化石发现、新的技术应用都在为解开生命演化的谜题持续提供线索自达尔文提出进化论以来,学术界有关恐龙和鸟类关系的争论就一直延续,古生物学家们尝试追寻鸟类演化的证据。从19世纪赫胥黎首次提出鸟类可能源自恐龙,到20世...
-
【人民日报】王贻芳院士:探微观之谜 展创新之力
如果缺乏科学上的领先地位,在新技术上我们只能是追随者,缺失源头创新能力。我们必须勇于承担前沿探索的风险,才能打通并掌控科技创新的全链条。
如果缺乏科学上的领先地位,在新技术上我们只能是追随者,缺失源头创新能力。我们必须勇于承担前沿探索的风险,才能打通并掌控科技创新的全链条高能物理,也称作粒子物理,研究的是物质最深层次的结构,是对分子、原子、原子核研究的自然发展与深化。那么...
-
【人民日报】赵刚院士:探索宇宙,是人类对自身命运的思考
天文学是人类认识宇宙的科学。当人类文明尚处于萌芽之际,日月经天、斗转星移就成为人类认识自然环境的朴素工具,由此去思考“昼夜更替”“寒来暑往”。这种自发的探索宇宙活动,始于人类对神秘星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网友:近来,关于黑洞、月壤、“星际访客”等天文学话题常常引发网上热烈讨论。我很好奇,目前天文学的发展到了什么水平?将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编辑:这些话题很有趣也很有意义。本期院士讲科普,我们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
-
【人民日报】对话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赵红卫院士——走近“看不见”的重离子世界
在肉眼看不到的世界里,原子、分子、质子、电子等微小粒子蕴藏着无限潜力。对于很多人而言,“重离子”比较陌生,但它却是“极微观”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解剖”它们的物理奥秘?为何要让它们加速奔跑?在“看不见”的世界中,科学家们怎样几十年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广大科技工作者锚定“四个面向”,钻研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为建设科技强国、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巨大贡献。重离子加速器有什么用?工业固废如何“...
-
【人民日报】王坚院士:我们也许已经迎来了这个机会
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谈当今科学研究中的“人工智能+”。
网友:不久前,看到之江实验室把“计算”送上太空的新闻,觉得很有意思。这些年,人工智能深度融入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也给科技创新带来了很大影响。我很好奇,这样的变革对创新来说意味着什么?人工智能时代,科学家应该怎么做科研?未来,人工智能有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