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黑天鹅以其独特的黑色羽毛和神秘优雅的姿态深受公众和媒体的关注。全国各地的公园、动物园和私人养殖场都陆续开始引入黑天鹅,使得这一物种的影响和知名度逐渐扩大。人们为黑天鹅的魅力倾倒,却往往忽略了一个现实问题:作为外来物种,黑天鹅对国内的本土生态系统是否会构成潜在的挑战?黑天鹅未来有可能成为中国的入侵物种吗?
图片来源:eBird
黑天鹅不是“中国鸟”
黑天鹅(Cygnus atratus)是原产于澳大利亚的鸟类,其自然分布仅限于澳大利亚地区,没有迁徙的习性。因此,黑天鹅并非我国的本土天鹅,而是人为引入的外来物种,更不是国家保护动物。然而在国内有关黑天鹅的新闻中,却常常出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迁徙途中”等不严谨的描述。
黑天鹅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分布,橙色代表本土物种,紫色代表外来引入(图片来源:IUCN)
2018年央视网报道天津救助一只黑天鹅,提及“迁徙途中”
2023年上观新闻的报道,将黑天鹅错误描述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黑天鹅喜爱的栖息地类型广泛,包括湖泊、湿地、河流、海洋等多种生境。它们的食物主要是植物,常常以水体中的沉水植物为食。黑天鹅在我国具有广泛的适宜栖息地、丰富的食物来源,同时作为大型鸟类,它们还竞争力强、缺乏天敌。因此,外来引入的黑天鹅是具有在野外形成自然种群并快速扩张,甚至造成生态危害的潜力的。
不再罕见的外来物种
尽管经济、政治等多个领域中常常使用“黑天鹅”来描述极其罕见、带来巨大负面影响的事件,但黑天鹅如今在我国却已不是难得一见的珍稀物种了。基于媒体报道,我所在的研究团队收集和统计了动物园和养殖场之外的非圈养黑天鹅在我国大陆的数量及分布情况(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了解详情)。
自由生活的黑天鹅在中国大陆的数量和分布热图
(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
目前,非圈养的黑天鹅在我国大陆除西藏自治区外的各省均已有分布,主要分布在东部、中部和南部,保守估计总数至少有近七千只,共有四百多处公园及风景区成了黑天鹅的新家。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有三十个本应用于保护我们的本土物种的保护区中也出现了黑天鹅的身影。
在所有有记录的地点里,大部分都允许黑天鹅的后代在原处继续生活,而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来限制它们的扩散。近年来,关于黑天鹅引入和扩散的媒体报道越来越多,尤其是2017年后,报道数量的增长近乎达到指数趋势。我们推断,黑天鹅在国内的种群数量很可能正在飞速增长。
不同年份黑天鹅引进和扩散的报道数量,虚线表示指数回归(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
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公众对黑天鹅普遍抱有十分正面的态度。在媒体报道中,对黑天鹅的正面情绪倾向的报道超过了95%,远高于媒体对一般外来物种报道的正面情绪倾向。尽管有部分文章能对黑天鹅的“外来者”身份作出正确区分,但主要也是表达出对其珍稀性的欣赏和欢迎的态度,没有提及外来物种的生态风险。
事实上,很多外来物种起初因外表美丽、观赏性高等因素而引入,成为被大家追捧的异域明星,最后却变成“麻烦制造者”,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
2024年北京日报报道黑天鹅一家成为凉水河上的移动“打卡点”
潜在的生态风险
外来物种指的是被引入到非原生分布区域的物种,而当这些物种在新环境中繁殖成功,并对环境、经济或人类健康造成负面影响时,它们便成为了入侵物种。
红耳彩龟(又名巴西龟等)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种小巧可爱的乌龟最初被作为宠物引入中国,我们的文化中对龟类吉祥、长寿意象的偏爱使其成为了人们的放生对象,这在无意中加速了它的种群在野外的壮大。该物种适应性强,繁殖力高,不仅与我们的本土物种竞争、挤占其生存空间,还携带有多种病原体。
红耳彩龟(图片来源:veer图库)
植物中的一个例子是互花米草,这种植物最初作为经济作物被引入,用于固沙防风和改善土壤,但它强大的繁殖能力和适应性使其迅速在我国的沿海地区广泛扩散,极大地威胁了我国本土的生态系统,破坏了栖息环境,后续为治理互花米草所花费的财力物力不计其数。
互花米草(图片来源:wikipedia)
当然,外来物种并非全都是入侵物种。使得外来物种成为入侵物种的关键因素通常包括其高繁殖力、广环境适应性以及缺乏天敌等,而引入国内的黑天鹅正具备这些特点。目前黑天鹅对本土生态系统的直接影响尚未显著,但其迅速增加的数量和广泛的分布预示着潜在的环境威胁。在已有的新闻报道中,黑天鹅对人类生活的一些不良影响已经开始显现。
2021年杭州网报道小区的黑天鹅对居民生活造成困扰
而在其他引入了黑天鹅的国家中,它们的存在也并不总是那么令人愉快。在德国和荷兰,黑天鹅可以与当地的疣鼻天鹅杂交,导致基因污染;在法国,黑天鹅对其他天鹅属的本土物种及人类具有攻击性;在比利时、日本和美国佛罗里达州,黑天鹅已经被正式认定为具有入侵风险的物种。此外,黑天鹅还具有携带病毒的风险,我国就曾发生过黑天鹅禽流感病毒感染事件。
黑天鹅与疣鼻天鹅的杂交种
(图片来源:iNaturalist)
2021年,圆明园3只黑天鹅感染禽流感后死亡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欣赏的同时,也应多一份警惕
诚然,现在还没有证据表明黑天鹅在我国大陆造成明显的负面生态影响,这可能部分因为其当前的种群数量尚未达到一个影响生物多样性的临界点。然而,如果未来黑天鹅在国内持续不受控制地扩散,它们成为像红耳龟那样的入侵物种可能会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情况。
目前,我国公众和媒体对黑天鹅的认知还不够全面。一部分媒体报道将黑天鹅与我国本土的天鹅混淆,从而认为黑天鹅是我国的保护动物;另一部分媒体则将黑天鹅视为生态环境改善的标志。
图片来源:veer图库
黑天鹅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种群数量庞大,绝非濒危物种,更不是我国的保护动物。黑天鹅在某一地区的出现也并不能证明生态环境的改善,有可能只是其种群扩张过程蔓延的结果。何况,一个地区因为生态环境变好而吸引了外来物种,这并不总是好事——就好像一户人家富裕起来后,可能吸引的不仅是朋友和访客,也可能招来贼人一样。
对美丽的自然生物抱有好感,这本身没有错误,但我们同样需要了解它们身上可能存在的风险,在欣赏的同时多一份警惕。我国对已引入境内但还未表现出入侵性的外来物种的管理仍有空缺,我们可能需要用另一种眼光看待这一美丽的生物,毕竟比起补救,预防是更加有效和重要的。
参考资料:
[1] Liu, Y., Sun, R., Li, B., Ma, Z. 2024. Detecting the distribution of and public attitudes to charismatic alien species based on media coverage. Avian Research, 15: 100201.
[2] Allin, C.C., Husband, T. P., 2003. Mute swan (Cygnus olor) impact on submerged aquatic vegetation and macroinvertebrates in a Rhode Island coastal pond. Northeastern Naturalist, 10(3): 305-318.
[3] Anselin A, Branquart E, et al. Harmonia database: Black swan Cygnus atratus. Harmonia version 1.2, Belgian Forum on Invasive Species, accessed on 9 May 2023 from: https://ias.biodiversity.be/species/show/52
[4] Banks, A. N., Wright, L., Maclean, I. M. D., et al., 2008. Review of the status of introduced non-native waterbird species in the area of the African-Eurasian Waterbird Agreement: 2007 update. Norfolk, United Kingdom: British Trust for Ornithology.
[5] Center for Invasive Species and Ecosystem Health. Cygnus atratus (Latham, 1790). Florida Invasive Species Partnership, accessed on 9 May 2023 from: https://www.invasive.org/species/list.cfm?id=77
[6] Dubois, P. J., 2007. Les espèces d’oiseaux allochtones en France. Paris: LPO.
[7] Dyer, E., Redding, D., Blackburn, T., 2017. The global avian invasions atlas, a database of
alien bird distributions worldwide. Sci. Data 4, 170041.
[8] National Institute for Environmental Studies. Cygnus atratus. Invasive Species of Japan, accessed on 9 May 2023 from: https://www.nies.go.jp/biodiversity/invasive/DB/detail/20480e.html
[9] Pizzey, G., 1984. A Field Guide to the Birds of Australia. Sydney: Collins.
[10] Ramsay, N.F., Ng, P.K.A., O’Riordan, R.M., Chou, L.M., 2007. The red-eared slider (Trachemys scripta elegans) in Asia: a review. In: Gherardi, F. (Ed.), Biological Invaders in Inland Waters: Profiles, Distribution, and Threats. Springer, Dordrecht, Netherland, pp. 161–174.
[11] Wang, Q., An, S., Ma, Z., Zhao, B., Chen, J. and Li, B., 2006. Invasive Spartina alterniflora: Biology, Ecology and Management. Acta Phytotaxonomica Sinica, 44, 559-588.
作者:刘悦轩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