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给“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代表回信,指出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对院士专家推动科学普及给予充分肯定并提出殷切期望,强调要带动更多科技工作者支持和参与科普事业,促进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7月26日,江苏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传达学习,提出要把科普工作放在更加重要位置,作为推动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抓手。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常委会会议要求,进一步做好重点人群科学普及工作,8月11日下午,由中国科协科普部指导,中共江苏省委省级机关工作委员会、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联合主办,江苏省科学传播中心、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南京市建邺区科协共同承办的“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高端科普报告会在南京召开。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王贻芳来到南京,与江苏机关干部及科技工作者“零距离”互动,分享科学感悟。江苏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过利平主持报告会。省、市级机关干部代表,省级学会、紫金山实验室和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等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工作者代表300余人现场聆听报告会。活动通过人民网、科普中国、苏科直播平台同步直播,吸引了63万人次在线观看。
王贻芳院士是“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团成员。他领导完成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的北京谱仪III的设计、研制、运行和前期物理研究。提出了大亚湾中微子实验方案并率领团队完成了实验的设计、研制、运行和物理研究,发现了一种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入选美国《科学》杂志2012年全球十大科学突破,获得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提出并领导了江门中微子实验并为其设计研制了国产20吋新型光电倍增管。提出并领导了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的设计和关键技术预研。为我国大科学装置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王贻芳在报告会上指出,我们研究科学,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身处在这个世界,要关心这个宇宙和宇宙中的物质结构。对物质结构的好奇与探索是推动现代科学发展的驱动力之一。粒子物理研究的就是无穷小,一旦我们的认识有新的发展,就会向下一个层次深入。这种好奇和探索是现代物理学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他认为大科学装置实际上是未来科学发展的必然,为什么要建大科学装置,这就像从显微镜发展到大加速器一样,实际上是我们人类感知能力的一个延伸。我们原来是通过眼睛看,看不清楚了用显微镜再看,不清楚我们用电子显微镜用加速器或者是其他的大科学装置,所以大科学装置实际上是我们未来科学发展实现国际领先必不可少的一个手段和发展方向,也想通过研究为人类科学做出应该的贡献。一个半小时的报告会,王贻芳院士从探索宇宙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出发,引出了粒子物理研究的由来;从社会生产以及公众日常生活等方面着眼,列举了粒子物理技术的广泛应用。同时介绍了我国粒子物理和粒子天体物理研究的现状和规划,提出要加快推进大科学装置研究和建设,建设国际领先的科技强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王贻芳院士表示,此次报告会一方面是向社会大众介绍他们从事的研究目标任务和意义,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科普给大家一些科学启发,以此激励更多人投身科学研究。
过利平书记指出,举办此次报告会,是省科协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省委常委会会议要求的切实举措。王院士的报告语言生动、内容深刻,对重大科学项目给出了权威解读,让广大听众对大科学装置“有什么用”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刻的认识,具有极强的科学性、知识性、通俗性,让我们开阔眼界、受益匪浅。过利平表示,未来省科协将大力开展院士专家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业等活动,通过建立科普讲师团、首席科学传播团队、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等形式,积极主动对国家战略需求、重大科技项目、社会关注热点等进行准确、客观解读,为公众答疑解惑,共同营造科技创新的社会氛围,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坚强支撑。
“能有机会聆听这样的高端科普报告感觉很激动,我们做材料研究也需要借助一些大科学装置,今天王院士讲的内容对我启发非常大,对我们做交叉学科的研究也起到了指引作用。”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材料事业部业务经理罗旋表示。
“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活动是由中国科学院于2002年发起,联合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工程院、中国科协共同主办的高层次公益性科普活动。20余年来,一大批院士专家深入大中小学、工矿企业、党校机关、乡镇农村、部队军营等,在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等方面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为推动我国科学普及事业发展和公民科学素质提升作出了重要贡献。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