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团——十周年纪念广州报告会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12-11-20
11月5日,“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团十周年纪念广州报告会在广东省科技图书馆学术报告厅举行。郭光灿院士作了题为“量子调控新纪元—从2012年诺贝尔物理奖谈起”的学术报告,中科院广州分院党组书记、副院长郭俊主持报告会,来自中科院广州分院和广东省科学院的部分领导、研究所科研人员和研究生代表近300人参加了报告会。 

郭光灿院士首先从2012年诺贝尔物理奖谈起。这个奖颁给了两位科学家,一位是法国的阿罗什,另一位是美国的瓦恩兰。诺贝尔奖对他们的评价是:在实验方法上的基础性突破,使得单量子操作和单量子测量成为可能。进而说明量子世界的概念和特点。郭光灿院士谈到,当微观到了一定尺度的时候,这个世界叫做量子世界,它遵从了“叠加原理”。报告说明了我国相关研究领域的研究内容、困难和解决方案,并指出我们对研究腔QED的研究成果对于阿罗什教授获得2012年诺贝尔物理奖提供了参考和借鉴。随后,郭院士通过对量子隐形传态的基本思想、传输过程和发挥作用的细致分析,巧妙说明了量子纠缠的妙用。他指出,为实现传送某个物体的未知量子态,可将原物的信息分成经典信息和量子信息两部分,它们分别经由经典通道和量子通道传送给接受者。而在这个过程中,原物始终留在发送者处,被传送的仅仅是原物的量子态,而且,发送者对这个量子态始终一无所知;接受者是将别的物质单元制备成为与原物完全相同的量子态,他对这个量子态也始终一无所知;原物的量子态在测量时已被破坏掉而不违背“量子不可克隆定理”;未知量子态的这种传送,需要经典信道传送经典信息,传送速度不可能超过光速也不违背相对论的原理。郭院士指出后摩尔时代的来临为量子计算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并举例说明量子计算强大的计算能力,也说明我国量子计算目前面临的问题。他指出,由于我国在传统计算机芯片方面长期落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所以计算机芯片主要依赖进口,目前已位列所有进口产品的第一位,受制于人;在后摩尔时代的量子计算来临的新的历史机遇面前,我们必须掌握核“芯”技术,在未来的量子计算时代拥有中国“芯”!从现在起就应该做好原始创新性、基础性工作。最后,郭院士从量子物理的若干问题进一步阐释了量子计算的内涵。他阐述了量子关联的定义、度量、应用、分类及演化,并指出量子关联的实验研究发现了量子关联可以不被环境破坏、验证了量子关联和经典关联衰减率的突变现象、证实了量子关联可以大于经典关联等重要成果,进一步推动量子关联的物理学及其应用的研究;他从“杨氏双缝实验”引出光是波还是粒子的思考,并通过哥本哈根解释的互补原理提出任何一个量子实体,如光子,都具有二重性质,即波粒二象性,任何实验都不能同时揭示出它既作为波又作为粒子的行为。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