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雾霾天气析源头,重现蓝天需携手 ——“科学讲坛”第138期讲座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13-04-16

3月30日,“科学讲坛”第138期讲座在中国科技馆二层多功能厅举办。本期讲座邀请到两位演讲嘉宾,分别是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张小曳研究员和北京气象学会副秘书长陆晨。他们紧密结合目前公众最关心的空气质量问题,以“雾霾天气与人体健康”为题作了精彩报告。本期讲座由中国科学技术馆展览中心副主任陈明晖主持。现场听众约100人。

张小曳研究员从雾霾天气形成的原因、监测形态与治理方法的角度进行讲解。他从引起空气能见度降低的因素讲起,罗列了各种直径的大气颗粒物。大气中存在6大来源、7种气溶胶组分,分别是:矿物气溶胶、硫酸盐(SO2转化)、硝酸盐、海盐、元素碳、有机碳、铵盐(二次气溶胶)。进入大气层的微粒中,一次气溶胶的直径非常小,大部分为直径在1微米以下的PM1,占PM2.5的90%以上。这部分气溶胶起着成核化、凝结的作用。不同种类的一次气溶胶在大气层中发生混合、反应,形成二次气溶胶,同时作为凝结核,将大气中的水分吸附于其上,使得颗粒的体积进一步增大,就形成了公众经常听到的PM2.5。其次,雾霾不仅跟人类活动排放物有关,还与当地的天气、气候有关。大气中的小水滴也是导致能见度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水汽造成的附加影响不可忽视。我国的雾霾天气有其特殊性,不可死板地按照传统的气象分析方法来推演。雾霾发生时,大气中的颗粒物反射太阳辐射,实际上起到了对大气降温的作用。这种降温使得大气中的气溶胶混合层变得更加稳定,很难去除,因此造成了恶性循环。雾霾在全年中存在明显的发生规律,在一天的不同时段也存在浓度分布规律,建议公众在发生雾霾的时候尽量减少外出。张小曳研究员提出几项治理措施:调整能源结构,减少燃煤提供能源的比例,增加其他更为环保的能源;鼓励人们使用环保的交通工具,例如电动车;“节能降耗”从每一个人做起;控制机动车的数量,严控尾气排放标准,提高油品质量。

陆晨副秘书长从“面对雾霾天气如何保护身体健康”的角度进行解说。雾霾发生时,人们容易患呼吸道疾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等疾病,以及心情抑郁的情况。PM2.5是非常微小的颗粒物,一部分颗粒可以通过呼吸沉降到肺泡中,从而进入血液循环系统。这些污染物吸附一些重金属离子、有毒物质,会长期存在于人体之中,无法排出。因此经过积累,人们患病的几率就会升高。雾霾的发生具有季节性特征,大多发生在寒冷的冬天和刮沙尘暴的初春,因此这些时段的基本气候条件也对一些疾病有促发的作用。雾霾会导致天色昏暗,容易导致抑郁,所以这时要将室内的光源开亮一些。在没有雾霾的时候要加强体育锻炼,多吃蔬菜水果、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增强自身的抵抗力。呼吁大家共同为节能减排付出实际行动。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