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
推荐
活动
视频
文章
图书
专题
首页
关于
关于我们
“千名院士·千场科普”倡议书
联系方式
推荐
活动
视频
文章
图书
“科学与未来”院士科普图书
“科学走近公众”院士科普图书
大家读书
专题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文章
文章
杨玉良:推进科学普及工作 培养高科学素养人才丨纪念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70周年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科技人才的培养在建设科技强国的进程中是基础和重要支撑。作为科技“国家队”,中国科学院学部如何践行“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教育怎样支撑“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如何以科学精神...
编者按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科技人才的培养在建设科技强国的进程中是基础和重要支撑。作为科技“国家队”,中国科学院学部如何践行“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教育怎样支撑“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如何以科...
中国科学院学部;70周年;科技创新;科学普及;科学素养;科技人才
“探月院士”欧阳自远:和月亮“对话”的逐梦人
向星辰大海迈进,中国人的脚步从未停歇!在第十个“中国航天日”到来之际,中国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做客人民网《初心》栏目,娓娓道来他与月亮长达半个世纪的“对话”。
北京时间4月24日,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陈冬、陈中瑞、王杰3名航天员向太空出征。向星辰大海迈进,中国人的脚步从未停歇!在第十个“中国航天日”到来之际,中国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做客人民网《初心》栏目,娓娓道来他与月亮长达半个...
航天;探月
底青云:续接“两弹一星”精神火炬 绘制天空大地创新诗篇
“两弹一星”精神的核心,是对国家的无限忠诚和无私奉献。“两弹一星”元勋们的往事,像一部无声史诗,讲述了老一辈科学家如何在资源匮乏、技术封锁的环境下,凭借坚定信念和卓越智慧,为国家安全筑起一道坚实的屏障。
1958年,中国科学院派出以赵九章(右一)为团长的“高空大气物理代表团”,对苏联进行考察访问。刘洪供图每一次走进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参观,都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和思想的升华。墙上的老照片、展柜中的老物件,无不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我仿佛...
“两弹一星”精神
杨澄中院士: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澄中为我国核物理开拓者,留英归国后主持研制首台质子静电加速器,扎根兰州30载创建西北核基地,主导建成重离子加速器,推动核科研跻身国际前沿,鞠躬尽瘁奉献终身。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杨澄中是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原子核科学事业的开拓者之一。这位西北核物理研究基地的拓荒者如同沙漠中的一棵胡杨,默默扎根兰州30年,为中国近代物理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杨澄中归来为国家所...
兰州重离子加速器;核物理
郭爱克院士:一生步履“丈量”科学 半世烟火点燃“火种”
中国科学院院士郭爱克于2025年4月10日在学术会议期间因心脏骤停逝世,享年85岁。他毕生致力于神经科学研究,在果蝇学习记忆、脑认知功能等领域取得开创性成果,推动了中国神经科学的发展。
“郭老师虽时常给人的感觉是温和,但其实内心如火、性格坚韧。”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现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原党委书记王燕在回忆起多年来与郭爱克一起共事的点滴时感慨道:“郭老师在神经所工作期间,时常会在走廊里蹦蹦跳跳...
仿生学;神经科学;郭爱克
戚发轫院士:星河未央 征途不止
2013年6月,神舟十号飞船返回前夕,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的飞船着陆场,迎来了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他便是戚发轫,想去看看神舟一号飞船的着陆点。
戚发轫院士在分享科研背后的故事。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尤亚辉摄戚发轫(中)在了解科研进展。图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提供戚发轫在参加科普讲座。图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提供人物小传戚发轫,1933年4月生,辽宁瓦房店人,中国工程院院士、神舟飞船...
载人航天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查看更多
热点推荐
1.
【人民日报】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2.
吴良镛院士:我的求索之路
3.
欧阳自远院士:月球已经“死亡”,我们为什么还要探月?
4.
杨学明院士:胆子大一点,敢于去做!
5.
郭光灿院士:孤身化缘“焐热”量子科研“冷板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