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季麟院士:怀揣靶材报国梦的“稀有”院士
我取得的奖励来源于科技,也想把它反哺到科技领域。
何季麟院士及其团队进行研讨■我取得的奖励来源于科技,也想把它反哺到科技领域。这些资金很微薄,希望尽微薄之力,奖励优秀学子,吸引更多青年才俊投身材料科学事业,勇攀高峰,为我国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明年我将迈入“80后”行列,将再接再...
-
杜祥琬院士:三次转换研究方向的“跨界院士”
穿越60年风雨, 杜祥琬在《写在科学边上》一书中剖析了“跨界”背后的心路历程:“有幸为祖国的富强和老百姓扬眉吐气做一点实际的工作,是最大的精神享受,是任何物质享受难以比拟的。”
1993年,杜祥琬在核试验场。1990年,杜祥琬(左)和王淦昌的合影。1993年,杜祥琬(前排左一)在库尔勒国家试验场。受访者供图北京市海淀区花园路6号院,如今是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以下简称“中物院”,原二机部九院)北京第九研究所的办公区之一。这也是...
-
卢春房院士:科技报国的“铁路人”
卢春房院士作为高铁发展的主要组织者与推动者,完整经历了我国高铁引进、消化、吸收再到自主创新的历程,见证了各方齐心协力攻克技术难关的场景。
卢春房,铁路工程技术和建设管理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副部长。长期从事铁路工程技术和管理工作。铁流奔涌创新潮卢春房院士是一位实打实的铁路老兵,曾兼任京沪高铁建设总指挥部指挥长,京沪高铁是建国以来投资规模最大的建设项...
-
张福锁院士:“广袤的田野,就是我们的舞台”
张福锁院士受访者供图团队师生在云南大理古生村交流水稻绿色生产技术。
张福锁院士受访者供图团队师生在云南大理古生村交流水稻绿色生产技术。资料图片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的办公室里,有一张学生们为他绘制的肖像画:画中的他头戴一顶草帽,手捧数把颗粒饱满的水稻,露出欣慰的笑容。旁边写有这样一行字—...
-
“五十而立”的何镜堂院士:输多了总会赢
凭借着不怕输的劲头,何镜堂院士一路披荆斩棘,打造出众多标志建筑。
建筑,不仅仅是砖石土木的堆砌,更是凝聚着历史、艺术和生活的容器。每一座建筑都是时代的见证者和文化的承载者,诉说着过去的故事,展现着当下的风貌,也展望着未来的美好。而作为建筑的灵魂塑造者,建筑师怀揣着对美的追求、对功能的考量和对社会的责任...
-
郭光灿院士:孤身化缘“焐热”量子科研“冷板凳”
郭光灿院士与中国量子光学研究的起步
在科幻作品建构的奇妙宇宙中,量子计算机展现出超凡能力。它能瞬间破解复杂密码,助力人类实现超远距离星际通讯,甚至穿梭时空改写历史。天马行空的想象给量子科技蒙上一层神秘又迷人的面纱,也激发更多人对科学的探索欲望。当我们将目光拉回现实,从“墨...